她不死,我不能死
	
 
		- 李小茄LV.旅长
- 2018/2/13 1:24:39
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到这个帖子,又有多少人像我这样感动。我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。能去帮助这样的家庭。跟她相比我真的幸福太多了。我想了想我要是她,大概早就活不下去了吧,肯定想一走了之,厌恶世俗。可她撑下来了,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埋怨现在的生活呢。空调吹着,有的饭吃,有游戏可以打。她没有,她一天只想着怎么活下去。如果你现在还在埋怨世界的不公,还在为未来迷茫,希望这个帖子能帮助到你。就想稻香里的词‘多少人在为生命努力勇敢的走下去’。如果这个帖子能触及到你的内心,希望你能去看看这个老奶奶和他们一家人。
 
		- 打开快乐
- 2018/2/13 2:39:18
蒋贵英今年八十一岁,她忽然觉得,这辈子活得有点累。
前段时间,她花了12块钱,这是她两三天的收入,找人算了一命。
两个问题,为啥活着这么累?还要累多久?
蒋贵英五姊妹,她排老四,死得剩她一个了,偶尔也会有些孤单。
算命的翻来覆去,总结成一句话,人各有命。
 
		- 七月的小溪
- 2018/2/13 5:17:31
“
“口袋婆婆”进城记
19年前,蒋贵英62岁,从资阳老家回到成都,提了一个竹编菜篮。
篮子里盛着一个男婴,是她刚满月的外孙唐郑。
唐郑体弱,出生只有3斤,3天没哭出声。医生说,多半带不活了。但蒋贵英不信。
唐是父姓,郑是母姓,取这个名,意思是让他将来不要忘记自己的父母。
这孩子不是孤儿,但和孤儿也差不多。
19年后,蒋贵英一家四口在成都生活,当年“养不活”的男婴,也已成年。
丈夫郑明知,88岁,被肺病折磨多年,呼吸声越来越重,最近睡不着觉,靠墙上喘气到天亮,像是拉风箱。
女儿郑淑兰,58岁,唐郑的母亲,6岁时患脑膜炎,“抽了脊髓,后来人就傻了。”
早出晚归捡了十几年垃圾,蒋贵英把一家四口都养活了。
这张照片,拍摄于几年前,蒋贵英在春熙路捡瓶子。因为这张照片,她曾被称为“口袋婆婆”。
后来,她从春熙路消失了,和所有的小人物一样,再没人提起。
 
		- 恋爱小静
- 2018/2/13 7:45:28
“
寻找蒋贵英
但有一个人还一直记得她,这个人叫“弹簧”。寻找蒋贵英,从弹簧给我的两个门牌号开始。
弹簧人精瘦,按成都话讲,有点“干歇儿”,说话时身体摇来摆去,像说唱歌手,很有节奏感,大概就是这外号的来由。
但弹簧心好。几年前认识蒋贵英后,她搬了几次家,他依然隔三岔五去看望。
最近他又要去一趟,送点棉被和衣服,这是第九十八次。
弹簧说,蒋贵英住在马鞍北路附近,一个菜市场里。
他给了我两个门牌号码,第一个“一环路北四段136号”。他说,到这里,你会见到一个消防队,右边第一个巷子,直走,注意左侧有一个通道,只够一个人通行。
通道口第二个门牌,“马鞍北路73号附71号”,一直走到尽头,就到了。
我到一环路北四段时,不到早上6点。
 
		- 天天开心
- 2018/2/13 8:25:12
据说蒋贵英早上6点左右,会在附近捡垃圾,这时清洁工没上班,垃圾桶还有隔夜的瓶子。
早上大街车少人稀,如果她在,应该很容易遇见。
我到马鞍北路走了半圈,没有遇到蒋贵英。等到清洁工人上班,我还是没见到她。
 
		- 小乔君
- 2018/2/13 10:54:41
按弹簧的地址,我找到一条潮湿的巷子,巷子旁是一排低矮的平房。
下水道散发出腐朽、发酵的味道,有点冲眼睛。
巷子尽头,是两个房间,各10平米左右,房租300元。
一个房间住着蒋贵英、郑明知夫妻,女儿郑淑兰;另一个房间住着唐郑。
屋子堆着各种杂物,只容转身,但收拾得还干净。
 
		- wj19911115
- 2018/2/13 13:51:52
听弹簧说我要来,蒋贵英今天在家等我。
她打开靠墙的柜子,翻了很久,掏出一个扎得严实的口袋
 
		- 赵钱孙李
- 2018/2/13 14:38:49
打开,是半袋生花生。这可能是家里唯一能待客的东西。
她说,资阳亲戚送的,“没用过化肥,好吃得很。”
我尝了一个,花生放太久,壳软了,连仁都软了,咬着一股霉味。
她期待地看着我,我假装嚼几下,囫囵吞下去,给了一个回味悠长的好评:
“城里难得吃到这么好的花生了!”
她说,好吃那就多吃点!我又拿了一个,剥了半小时。
她继续翻箱倒柜,最后只找到半瓶白酒,说,我给你倒一点!
我说,不不不了,我肝不好,早上不喝酒。
 
		- 白欢喜了场
- 2018/2/13 16:37:32
她悻悻地放下酒,我们继续用这袋花生表演太极推手。
终于,大家都累了,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客套,心平气和地坐下来。
“从哪里讲起呢,那就从我女儿开始吧。”
蒋贵英很久没说过这么多话了,她花了一上午,给我还原了一段平凡的人生。
 

 东湖湖畔
 东湖湖畔